新民周刊.第二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银笔奖(亚军)
王思媛|杨浦高级中学高三(11)班指导老师|李琳
自从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正式发布,人类已经一只脚踏入AI的时代。在智能聊天机器人蒸蒸日上的同时,AI创作也在不断更新。在这短短的两年内,人们对此展开了多层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在AI的时代,画家与作家的职业空间在被挤压,我们创造力的光辉会不会被AI所遮盖?
答案当然是否。
罗曼.罗兰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在前AI时代里,人们对创造力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观念,即创造力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依据,人类若是失去了创造的能力,那么便丧失了生活的意义。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创造力使我们的内心感受具象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出来使人看见,被人理解,从而看清自己,认识别人,由此达到自我的升华。纵观整个历史进程,这种创造力也推动了文化的一步步交流、传承、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必要因素,也这样不断地推动人们解放思想,从蒙昧走向清醒。
当今时代我们写作、作画、作曲,本质上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将创作功利化,艺术家们最后成为了坐在岗位上的员工,创造力成为了工具,而作品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商品。在这种创造力与作品一并被挂入市场,明码标价的情况下,社会聚焦画作与文章的角度从单纯的“人的思想”变成了“商品价值”,因此,作为更加廉价的工具,AI能够生产更多可以充当商品的“作品”,便被标上了显眼的记号,成为了人力的“替代品”。它似乎在威胁着创作者们的职业,在挤压人们的空间,同时,似乎也使艺术创作“普遍化”了。
但这样看待作品的角度明显是不正确的。“情感”不能作为“商品”,“创造力”不应被仅仅归于制造商品的工具,由工具制作出的商品并非艺术。只要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确认自己的创作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独一无二之处,而非用于他人的娱乐与宣传,我们就能看清楚创造力在这个时代究竟应该被置于何处。
创造力仍在我们心中,它流落在我们的每一滴颜料中,每一个音符里,每一个文字内,它们化成我们的模样。AI并非拥有情感的东西,仅凭依靠着成百上千模型生成的图像文字与音乐不过是东施效颦,内核并不清晰和完整。作为拥有思想情感的创作者,我们无需惧怕AI对我们创造力的打击,我们的创造不是速食,它们并非仅为娱乐,只要我们思考,我们的创造力就会存在,我们的创作也会不停地进行下去。
“认识你自己”,这是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创作中定位我们自己,因此创作的意义也应由自己决定。创作的水平也许有高低之分,但创作的意义没有,没有什么可以停止人类的思考,也没有什么能消减人类创作的热情,因此创造力也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被掩埋。归根究底,AI的发明也是为了人类而已,若是人类的发明将人类的思想掩盖了,那岂不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
我们将创造力铸造的王冠戴在我们自己的头顶,这顶不灭的冠冕的辉光照亮了我们无法被看清的内心,它既是思想的象征股票杠杆,也是人类智慧走向现实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