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指导,《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12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以及生态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巨大的投融资缺口。增加相关投资,能够有效提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
对于相关投资不足的原因,王信总结了四点:一是缺乏可持续金融标准,金融支持缺乏有效依据;二是信息披露不足,碳核算和自然资本核算未充分展开,不利于对相关项目做出合理评估;三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民间投资意愿不高;四是能力建设跟不上。
如何推动低碳转型、气候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投资,王信指出,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转变绿色低碳投资仅仅是新能源投资的观念;第二是要加快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使用;第三是大力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第四是强化转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第五是发挥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第六是持续强化可持续金融国际交流合作。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王信: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向大家简要报告的主题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投资,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率,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在宏观经济的重点是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率,但社会投资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包括我主要报告的绿色低碳转型领域。与实现30·60目标及《巴黎协定》目标的需求相比,绿色低碳转型还有很大的投融资缺口,这方面大有可为。
第一,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投资。我们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很多投资,取得较大优势,但是传统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投资相对不足,还有很多投资机会。第二,气候适应方面的投资。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冲击,以及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加大投资力度。第三,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投融资,还有很大潜力。需要抓紧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解决“好项目不多”的问题。增加绿色低碳转型投资,以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更有效地提振消费。
近期采取了逆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业界有不少反映,现在好项目的储备并不是很多,有时候资金层面比较宽裕,但由于缺乏更多的优质项目,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的资金以及银行贷款不能快速有效地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并在前述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会更有效地促进消费和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将短期的促增长、稳就业和中长期的绿色低碳转型有机结合,促投资、消费和提高气候韧性、维护人民安全健康相结合,更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总体看,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还有提高气候韧性和适应能力以及生态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巨大的投融资缺口。总体来讲,可以把握四点: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远远不足,有巨大的投资缺口。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所谓气候减缓,就是怎样降碳,减少二氧化碳灯光温室气体排放;气候适应,是指气候变化引发极端自然灾害、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过程带来负面影响时,如何减缓。?总体而言,这两方面的投资缺口都比较大。
第三,关于气候减缓过程中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投资,目前主要集中在低碳或零碳活动,比如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 同样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气候减缓领域,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投资远远不足。比如钢铁、煤电、水泥、化工等,过去在相当大程度上被视为“两高一剩”行业,金融机构向这些行业投资时面临很多限制。但在转型过程中,很多新技术得到应用,也能实现广泛的绿色低碳转型。然而这些领域的投融资远远不够,不利于努力推动气候减缓。
第四,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缺口普遍存在,即便是被认为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如欧盟。据欧洲研究机构预测,欧盟在气候投资方面的缺口高达GDP的2.5%。发展中国家的缺口更大,因为它们面临的约束条件更多。
后面是一些具体数据,由于时间关系就不逐一详述。总体来说,我国2018到2022年的气候投资增速较快,但是这些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转型领域的投资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气候变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极端高温、自然灾害,已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比如,今年印度新德里的最高气温达到了50摄氏度,我国南方也频繁出现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台风等。
气候变化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即使是生活在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也无法避免这些负面冲击。在城市尤其是在城中村,由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受到极端热浪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面临的挑战也更为突出。
各国的气候适应能力显著不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此,需要大量的新增投资,数额通常在万亿美元以上,而目前的投资到位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必须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的投资。
增加气候适应的投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支出,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对经济增长、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此类投资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投融资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讨论所谓的金融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定义看起来较复杂,但其实质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即在实现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不应损害自然环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气候和自然的协同,显著降低升温路径的峰值。
同样地,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方面,缺口也非常大。有研究表明,现在更多的投融资实际上投向了损害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领域,比如过度开采、渔业过度捕捞等等,长远来讲会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家园,更加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投入主要来自财政和慈善机构,缺少市场化的金融支持。自然资本的核算,以及如何把自然资源有效转化为投融资项目,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关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第一,缺乏可持续金融标准,导致相关金融支持缺乏有效依据。例如刚才提到的,传统高碳行业由于没有适当的、科学的转型标准,金融机构很难去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本的核算更加复杂,而且与地域、生态价值评估等方面标准的统一更为困难。标准缺乏是基础性的障碍,后续的许多工作将面临挑战。
第二,碳核算尚未充分展开。尽管很多地区已经尝试进行自然资本核算,但仍未广泛实施和利用。国际社会日益关注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转型计划,并适当进行披露。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关信息披露远远不足,这不利于金融机构有效评估相关收益和风险,进而做出科学的金融决策。
第三,缺乏激励和约束。在项目初期,往往面临回报期较长,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常用抵押品,技术上存在不确定等问题。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在没有财政金融激励政策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通常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
第四,能力建设跟不上。这方面技术性很强,专业性很强,企业、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认识。
我们如何推动低碳转型,气候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投资》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要转变观念,绿色低碳发展,绝不仅仅是我们最熟悉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我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做得很多了,甚至已经过剩了。实际上,低碳转型的空间巨大。应该将低碳转型纳入宏观经济分析和财政金融等政策框架,强化针对具体行业、地区低碳转型的跨部门政策协调。其中理顺价格非常重要。通过碳市场、碳税等手段形成合理的碳价,才能有效引导资源合理支持低碳发展。
第二,加快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我们对绿色金融标准的探索已有多年,但涉及传统高碳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近几年才加快发展。我们目前已经开发了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包括钢铁、煤电、建材、农业,更多行业的标准正在开发。同时我们鼓励各地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共同的转型金融标准原则,制定相关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
我们正在推动这些标准的落地实施。近半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在河北,尤其是唐山地区,钢铁行业非常发达,运用转型金融标准,越来越多钢铁行业转型贷款得以落地。在浙江、重庆、上海、天津等地,转型金融标准应用越来越多,转型贷款不断增量、势头良好。
第三,大力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在碳核算和可持续金融标准运用的基础上,应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信息披露,以便更好掌握相关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双碳目标,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掌握自身转型状况,更好管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
第四,强化转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金融机构等微观层面,都应基于科学核算、,制定科学的转型计划,并对实施进展进行监督,及时评估和校正。
第五,强化政策的激励约束。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例如利用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提振政策,包括发行超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可设立更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金、生物保护基金,以更好分担风险,撬动民间资本投入。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正在研究已有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进一步扩大规模和适用范围。下一步,随着转型金融发展,可以考虑基于一定的标准,加大对转型贷款的激励力度。
第六,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维护民众安全健康重点需要在水资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服务、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增加清洁水的供应,加强基层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等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强化优化金融支持气候适应相关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丰富投融资工具和服务,充分发挥保险保障的功能,包括天气指数保险等。
第七,持续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各国的共同使命,在此过程中,各国应相互协调、支持、分享经验。把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作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这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
以上就是我的简要发言51配资网,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